第189章征书,朕要编纂《大典》
永乐年间。
“这大清的乾隆皇帝也太好笑了!”
“他头顶上的牌匾还写着“正大光明”呢?”
“按他的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正是要大大的光复明朝”。”
“那他就是最大的要反清复明的人,该斩!”
朱瞻基对乾隆的做法一脸不屑。
他继续说道:
“历史上的诗句中,包含“浊”和“清”的也不少了。”
“举世皆浊我独清。”
“随波混清浊。等等。”
“乾隆不会要把他们挖出来,然后鞭尸吧!”
苏轼一阵骇然。
清朝的文字狱也太可怕了!
因为一句诗,就被判凌迟!
若是他生在清朝。
他那么多诗句都被皇帝不喜,不得被诛九族啊!
他的弟弟就再也不能捞他了。
苏轼突然有些庆幸,自己只是被关押了几个月,仅仅被贬而已。
还是他们皇帝仁慈啊!
突然,苏轼感觉脖子一凉。
他的诗中,应该没有在“宋”之前加什么不好的字吧!
他们皇帝应该不会效仿乾隆兴文字狱,再给他来个秋后算账吧?
乾隆脸色铁青。
这天幕怎么不把事情原委都播放出来!
他并非无缘无故就要杀胡中藻的,也不是仅仅就凭一句诗就定罪。
因为胡中藻是鄂尔泰的学生,而鄂尔泰正是他的反对者之一。
他想要通过对胡中藻的严惩,杀鸡给猴看,达到震慑鄂尔泰一派的目的,让其他人看看反对他的下场。
因此,他就在胡中藻的著作中挑毛病,故意曲解其意,并以此为由发动文字狱,将胡中藻置于死地。
经过胡中藻一案,不仅沉重打击了朝堂上的“站队”风气,更是在警告群臣,不要营私结党,企图挑战皇权,否则下场和胡中藻一样。
一个人的性命,换来朝廷安稳不动荡,那就是很值得的!
怪只怪胡中藻与鄂尔泰有关联,又被他抓到了小辫子。
政治斗争,哪会没有牺牲品!
各朝古人哗然。
这就是朝廷宣布要征集图书的目的吗?
为了从书中寻找不当言论,再给写书之人判罪。
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看来君无戏言,就是华夏历史上最大的戏言。
“不知道有多少珍贵书籍被毁。”
嬴政发出一声感叹。
天幕中的数据,仅仅官方禁毁书籍的种类和数量。
在民间,必然许多人迫于文字狱的压力,将自己的藏书大量销毁。
其数目远超官方,数量无法估量。
他此前也想焚一部分书籍,不过他都派人抄录了副本。
而且,天幕播放过华夏后世的教育情况之后,他就没有了焚书的想法。
此刻,他只觉得十分可惜。
乾隆的脸色又开始难看了。
盛世修书,这早就是传统了。
宋朝宋太宗修《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
宋真宗修《册府元龟》。
明朝永乐皇帝修《永乐大典》。
他的爷爷也编修了《康熙字典》、《大清会典》、《全唐诗》等重要典籍。
他也想要比肩他的爷爷康熙帝,编修一部旷世之作。
正好朱筠提出《永乐大典》辑佚,他便做出了编修《四库全书》的决策。
他要修《四库全书》明明是为了天下太平。
他要更好的统治中原,着手进行正统性的构筑。
哪有的那么不堪。
顶多就是在征书的同时,顺便对征集的图书进行一次全面又彻底的审查罢了。
一旦发现书中有怀念前朝、抨击大清统治、违背程朱理学及传统礼教以及含有大不敬言论的文人作品,这些书籍便会被删改、抽毁,甚至是全毁。
这些书籍都不利于满清的统治,还留着干什么?
等着再变成之前民间流传的奏稿吗?
等着百姓看了,又想反清复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