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延续千年的思想战争,被篡改的先秦学派
正在周游列国的孔子顿住了。
“先秦,是我所处的这个时代吗?”
“儒家思想又是什么?”
他在青年时,曾从事儒者之业。
在春秋时期,儒者指一些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的专业人士。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他曾经对弟子子夏说过这句话。
难道儒家思想的“儒”,会跟这些有关系吗?
难道是他创立的思想?
那也不可能啊,如果是他创立的,那应该叫“礼家”或者“仁家”吧。
毕竟他倡导都是是仁义礼智信。
他饶有兴趣的看向天幕。
永乐年间。
“皇权不下乡。”
朱棣突然就想到了这句话。
这是他爹朱元璋制订的一条政策。
他爹自小便对元朝官员对底层百姓的剥削行为深恶痛绝。
而且他爹总认为基层官员会曲解朝廷命令,歪曲事实真相。
毕竟,在信息传播效率极为低下的时代,任何政权都无法避免地受到统治半径的限制,这样就会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变形和失真。
而且大明的交通和通信手段也不发达,且对乡村基层地区的控制能力也有限。
所以皇权不会深入到乡村以下的层级。
大明对乡村关注的主要在治安和赋税等方面,其他事务则是由乡绅、族长等来承担。
当然,朱棣也明白靠乡绅和族长来治理乡村,肯定是有一定弊端的。
所谓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但是在华夏古代这个大环境下,他也只能借助乡绅的力量,才能治理乡村。
“如果天幕能告诉信息如何快速传递的法子就好了。”
他想到了华夏后世的信息化战争。
各种武器之间的完美配合,这些信息一定是在顷刻间就便传递,否则就会贻误战机了。
片刻后,他又轻叹了一口气。
即使天幕播放了这种信息传递的技术,大明估计也还是造不出来啊!
天幕继续播放。
“周公旦想的太简单了。”
“一旦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增强,可不就会礼崩乐坏吗?”
“人都是有欲望的,明明可以做大做强,怎会甘于礼乐约束伏低做小?”
嬴政看着天幕中对西周的这一段描述直皱眉。
礼的崩坏使得周王室对诸侯国失去威慑力,诸侯国可以随意扩展疆域,社会动荡不安。
乐的破坏则更为严重,不过他本就重礼轻乐,也不甚在意。
所以他统一六国之后,就废除了分封制,设立郡县制。
礼崩乐坏的时代已经过去,秦朝需要尽快恢复秩序与等级,这时候以法治国才是大势所趋。
“礼崩乐坏啊!”
孔子不禁老泪纵横。
在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的威信一下子跌到谷底。
诸侯国纷纷坐大,彼此之间混战频发,天下动荡不安。
这世道啊,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诸侯国内,臣弑君,子弑父的悲剧不断上演,各种僭越行为堂而皇之地出现。
如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极其严重。
众多有识之士为了结束这纷乱世道,苦思治世良策。
他也是其中之一。
他从西周的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治世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仁“和“礼“。
治国方略上,则是主张“为政以德”。
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他开始周游列国。
他对礼制分明,伦理规范的周公时代格外向往,希望周礼能拯救正在崩塌的社会秩序。
然而,他已经走过了好几个国家,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仍然无法阻止礼乐继续崩坏。
“哎......”
孔子长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