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改造儒家,独尊儒家
李世民突然想起了天幕中总提到的“传承”这两个字。
自秦始皇嬴政实现天下一统,书同文、车同轨,将不同的族群紧紧连接,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不管历朝历代如何更迭,每一位掌权者都会以天下统一作为自己的目标。
他终于懂了,为何后人要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了。
这几个统一,太重要了。
若是天下没有统一,天下分裂成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诸侯国,又或者是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一直持续,何谈传承?
“大一统”,就是古今共通的道理。
即使在漫长的分裂时期,“大一统”的观念依然经久不衰。
一代人未完成的使命,将由另一代人继续。
这就是“华夏”两个字的分量!
刘邦惊出了一身冷汗。
如今汉朝初定,他正在思考着安抚功臣,分封七个异姓功臣为王。
没想到自己清除了异姓王。
如果他已经将功臣封了王,又被爆出他要杀了功臣。
那些功臣岂不是会造反!
他如同劫后余生般轻拍了下胸口。
还好还好,还没开始封,一切都来得及。
接着,他便陷入思索中。
他此前总结秦朝速亡的教训,有一点是秦始皇全面实现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是失策。
在赵高弄权,祸乱朝政时,无一人勤王辅政。
嬴政的子女最后还全被胡亥杀了。
他将封地分给刘姓子孙,想必是怕万一大汉遇到内乱或者外敌之时,这些同姓诸侯王会帮助皇帝维护大汉的统治。
他记得天幕中曾说过,明太祖朱元璋给儿子都封了藩王。
由此可见,他的做法被后代帝王所效仿,那肯定是有可取之处的。
只是如何避免同姓诸侯王之间的争斗,还需仔细斟酌才是。
“嗯?”
“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不是挺好的吗,大秦的军队就是因此被称为虎狼之师。”
“如今的汉朝也因此武德充沛。”
刘邦喃喃自语,陷入一阵恍惚中。
汉承秦制,他没想到他的一些政策,给后代留下了这么多隐患。
身旁的吕雉轻轻出声。
“陛下,不必多虑。”
“如今大汉局势未稳,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还是可行之策。”
“只是,这封赏内容,还需再次商榷。税收问题,也需斟酌。”
“等局势稳定之后,重新制度政策即可。”
刘邦“嗯”了一声,同意吕雉说的话。
嬴政眯起了眼。
“外儒内法吗?”
汉朝也知道法家才能帮皇帝解决实际问题,可是为了避免走秦二世亡国的路,搞出来披着儒家皮的法家。
先秦的法制本是比较薄弱的,自商鞅提出“法治”后,秦朝的法制才开始逐步完善。
商鞅强调了人性本恶,因此主张通过法律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从而引导人们步入善良与有序的社会生活。
而儒家则认为人性本善,要施以“仁政”。
这两种理论就是对立的。
嬴政对此饶有兴趣,他也想看看汉朝能将儒家改造成什么样。
当然,他也意识到秦朝的律法比较严苛,他也在寻求解决之法。